【電氣榜樣故事】
題序:
1996年在學院院慶60周年之際,為了應對學院師資隊伍青黃不接的現狀,在校友大力支持下,募資120萬元,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專業教育基金——重慶大學電氣工程教育基金。
時光行至2019年,教育基金也走過了第二十三個年頭,共計資助優秀教師代表近400人、優秀學生代表近150人。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立德樹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不是一個冰冷的規范,而是每一位師德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們鑄就了立德樹人教育根基。
也正如此,學院推出【電氣榜樣故事】專題,介紹2019年電氣工程教育基金獲得者們的故事,以弘揚電氣先鋒之精神,彰顯電氣榜樣之力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教師大計,師德為本。
何為師德?
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
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
楊岳:扎根講臺三十年 深耕教育不言悔

楊岳,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系 講師
2019年電氣工程教育基金“本科人才培養”類優秀教師獎獲得者
“心里永遠裝著學生”,1988年,當楊岳老師第一次走上講臺這句話就一直訂在了心里。
2000年,原重慶建筑大學與重慶大學合并后,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正式并入重慶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成為六個專業方向之一,作為一個新建專業,在缺乏學科支撐的情況下,楊岳老師和學院同仁一起擔負起了專業建設任務。
他作為制定培養方案負責人,反復分析了當時的學生人數、培養現狀、行業背景和社會需求,堅定地判斷只有按照行業標準培養才可能兼顧學生職業起步和長遠發展的需求,才能在缺乏學科支撐的情況下,實現人才培養最佳效果。這樣一個思路,在當時引起了較大的質疑,他頂住了壓力,完成了電氣工程學院關于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本科生培養的第一份培養方案。
從每年來自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到“按照行業標準培養人才”這一培養原則被寫進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之中,時間證明了這份判斷和堅持的重要價值,也證明了一名人民教師以“學生收獲”為首要任務的價值。
同年,他還負責了課程建設及教材編寫的工作。在起草《電氣安全》這本教材時,國內缺乏同類教材做參考,于是摸著石頭過河成為了唯一的路。240幅插圖,221張圖表公式,111道課后習題,111項批注,都是他親手畫圖,親自設計完成。熬過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修改的幾百頁手稿,終于交付了第一版總共三十萬字的《電氣安全》。在之后的工作中,為了使教材的工程基礎更為扎實可靠,他又查閱了50余份最新標準和規范,新增兩個章節,修改各類圖、表、公式、習題等100余項,總字數也從39.8萬字增加到了50.9萬字,刪除舊版3萬多字的內容,增加最新技術內容14萬字,新版涉及修改篇幅達40%。直至2017年,這本教材已經再版到第三個版本,采用的學校從30多所增加到70多所,新增的學校中包括海軍工程大學等電氣工程學科實力較強的院校。
2011年,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作為卓越計劃的試點專業單獨招生,成為學院六個專業方向中唯一單列招生的專業方向,并需要單獨制定本科培養方案。他又承擔了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其中企業參與制定培養方案是一個久久不能攻克的難點。只有少數企業參與必然會導致以偏概全,只與行業學會對接又常常不能落地生根。為克服這一困難,他查閱了大量資料,通過企業調研,和系上其他老師一起設計出長達十幾頁的企業調查書。為了防止調查流于形式,調查書專門將知識點、能力和素質要求分類排列,并按照設計的課程和教學環節逐一列示。調查書向40多家企業投放。據此形成的調查報告對培養方案的形成起了支撐性的作用,并在后來的對外交流中,受到了北京建筑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兄弟院校的高度評價。
工作在教學的第一線也許并不亮眼,但一本本教材、一套套培養方案、一屆屆桃李中凝結的是楊岳老師作為一名老師對學生永遠付出的一顆心。心里永遠裝著學生,這是他的教育初心、也是他的教育恒心。